在上期的文章《项目经理的商人思维》中,我们从矩阵组织的结构这一角度,分析讨论了项目经理具备商人思维的重要性,以及项目经理应关注项目的商业成功。 于是就有人问,“那么,如此重要的商人思维,该如何培养呢?”
由于商人思维这一概念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诸如经济环境、经济规律、行业分析、商业模式、商业投资、企业经营等等,既没有标准答案也难以一一论述。本文仍然从项目的商业成功的角度抛砖引玉,分享一下笔者对商人思维的理解和培养心得。
商人思维泛指的是一类思维模式,有其内在的思考逻辑。如果说在项目管理中,商人思维的重要特征是能够时刻关注项目的商业成功的话,那么笔者把这种思维逻辑归纳为关注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也就是财务上的公式:
投资回报率=(收益-投资)÷投资
值得说明的是,项目的收益,除了常见的经济收益来对应商业成功外,也有可能是非财务收益的情况。比如有的战略型项目,是为了满足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成立的。经典的平衡记分卡模型提出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的四个维度,已经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笔者将追求高投资回报率理解为通过投入有限的综合资源,包括资金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收益,包括财务的、战略目标的、未来前景的等等。为了更高的回报率,促使我们去寻找、分析和研究过程及方法论,以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
当商人思维呈现出上述的思维逻辑特点时,你或许会发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是这么思考的。回想一下我们的购物行为,是否常常通过信息检索、商品比较而期望买到的产品有更好的性价比?我们的学习行为,是否常常希望能选择最好的书籍、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培训形式而期望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在娱乐活动中,是否也会期望在单次的活动期间获得尽可能强烈的精神愉悦感受?这正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能力之一啊。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生活中的这种思维方式,即在有限的投入下追求更好的综合收益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在我们置身于职场的时候就没有了或者忘记了呢?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在生活中,每个人面对问题时,投入和回报的利益关系的核心人员都是自己,所以很容易从付出与收益的角度去衡量,并选择恰当的、适合自己的、综合收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而在职场上,这种利益关系经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传递后,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清晰度和强度都打了很大的折扣。虽然有些人能够理解企业与个人“唇亡齿寒、水涨船高”的依存关系,但另一些人则仅仅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于是产生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他们只将焦点关注于自己手头的工作,而忽视了全局的、整体的项目成效,甚至是企业的业绩。而这显然是企业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有人说,培养员工的商人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开一个“便利店”,让他当老板,由其自负盈亏,让他每日操心各种“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可,这正是许多企业将业务拆分成多业务单元并进行独立核算的方式。而更日常和浅显的案例,则可以设想一下,对于诸如水电和行政支出等各种资源来说,如果将企业里节约资源所节省的金额中的一部分用来回馈给员工,强化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关联性,在面对各种资源消耗时,员工都仿佛在使用自己家里的资源一样,那么,员工的这种日用而不知的商人思维方式是否会被唤醒并得到强化呢?虽然这个例子出于额度大小、数据测量、评估分配等方面的原因,还需要更多的细节探讨才有操作性,但这能否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如何才能培养职场上的商人思维并将之应用于工作中呢?
所以,为了将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关注投资回报率的思维方式发掘出来并进一步的强化,笔者建议从两大角度展开:
一、个人层面的学习
首先,理解个人生活中的日用而不知的思维方式(如关注性价比),也是商人思维的重要特征(即寻求高的投资回报率);分析和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在职场环境中未被充分发掘的影响因素,包括前面提到的利益关系,也包括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等带来的影响。
其次,通过学习、理解、认同企业的愿景、使命、目标以及企业的存续目的,理解投资与回报对于企业的意义就如同个体寻求投资回报,二者是同一道理。
再次,理解个体与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的整体,其利益之间的依存关系,尤其是通过角色转换,将自己当作企业家庭的一员,将企业的成败得失当作自己的事,以此来指导日常的工作行为,与企业一同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率。
二、组织角度的培养
o 组织安排整体的认知和能力方面的培训,以弥补员工之间由于经验、认知等方面所造成的差异。使大家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利益整体关系上,都形成一致的认知。
o 管理机制上,将企业的整体利益和个人的个体利益进行有效的关联,成为一个完整的利益共同体,例如建立以项目的商业成功为评价基础的激励机制。
o 进行必要的授权。授权通常会面临一种障碍,就是在授权范围内,存在任务失败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任务失败体现为经济上的较大损失时,这种障碍特别明显。因此,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在面对向下授权的时候,难免出现因担忧损失巨大而授权不足的现象。于是,管理者“事必躬亲”,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下属得不到必要的实践锻炼,其思维和能力都难以有效的成长。
所以,在培养商人思维方面,需要企业和员工持续地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行动,通过持续的努力,使大家形成共识,即大家作为一个组织整体的同时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由此形成有效的分工与配合,群策群力、共同成长。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商人思维本身并不代表一定能获得成功。商业上的成功受影响的因素非常多,需要我们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方法、过程分析、持续改进,还需要良好的执行力和长期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