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经常“误入歧途”,本文介绍了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常见的研发技术人员的7宗罪(7种误区)。
第一宗罪:自恋
研发技术人员多数偏重“技术思维”,追求“精益求精”,崇尚性能参数“越来越高”。笔者在做培训时经常会问学员一个问题: 现在国内通信运行商(移动、联通、电信)提供的网络可靠率一般为99.999%(意味着每年大概有5分钟故障时间),若现在运营商可提供可考虑为99.9999%(每年大概有31秒故障时间)的服务,但需要您每月额外付费10元。
请问有多少人会买单?
答案永远是:没有!
还有一家电器公司的学员提到:他们曾经投入巨资不断优化空调产品的“静音指标”,从-28 dBm一直降到 -18 dBm,但结果 “被市场无情地打脸……”
上述两个案例生动地说明了研发应避免盲目“自恋”式创新,其根源是:不少研发技术人员潜意识认为:
技术=用户价值=商业利润
但实际情况是,上述三者(技术、用户价值和商业利润)是绝对不能简单等同的。
技术 ≠ 用户价值 ≠ 商业利润
第二宗罪:懒惰
天才 = 99%勤奋 + 1%灵感 --爱迪生
创新需要极大的毅力、勇气、决心和灵感,历史表明: 彪炳史册的“创新大师”多数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才取得最终的成功。从爱迪生发明电灯,到乔布斯推出Apple II(第二代苹果电脑,是苹果公司制作的第一种普及的微电脑)和iPhone,伟大的产品都是汗水和泪水的结晶。
创新最忌“一蹴而就”的心态,妄想“一飞冲天”, 其结果往往是非常可悲的。持续的付出与努力是创新的必备前提。
第三宗罪:固步自封
为什么“搜索引擎”诞生在Google,而不是Microsoft?
为什么Facebook不是由Microsoft或者Google打造?
为什么Kodak、Nokia(手机业务)会破产?
上述问题的答案只有4个字:固步自封!
早在2000年以前,微软内部就有“搜索引擎”的立项,评审的时候,公司原有业务部门VP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给否决了。
Kodak早在1994也有“数码”项目,相同的原因,公司高层认为其与公司核心业务“背离”,放弃了。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很容易背上“历史的包袱”而停止创新的脚步,这是很多优秀企业(Nokia、Kodak)走向衰落的原因。
第四宗罪:“原创”情结
“原创”情结在研发技术人员身上的突出表现为:
o 软件工程师拒绝CMMI,最求代码“个性”
o 普通工程师抵触公司CBB项目,认为CBB限制了其“创造力”
o 抵触企业的各种流程、制度,认为这些制度、流程禁锢了“创新”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1)很多研发技术人员没有意识到:各种制度体系(CMMI、IPD)、流程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以华为公司为例,华为自1998年起开始建立IPD体系,二十年来,耗费巨资(数十亿人民币)不断优化,华为全体形成共识:IPD体系的不断优化完善是华为迅速崛起的基石。
(2)某些开发人员“误读”创新,认为创新一定要“无中生有”,认为创新是一种“灵光乍现”的活动。
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是业内公认的“创新机器”,BAT多数是2005年以后才得到快速发展的。让我们把时光倒推到1995年,1995年有三件关于互联网的“大事”:
(1)乔布斯在接受某电视节目访谈时,“预测”了互联网的未来,重点提到:互联网购物将逐渐取代电视购物,成为时代的主流。(阿里巴巴的雏形)
(2)比尔o盖茨在某论坛中“预言”了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购物、交通、医疗、教育,回头看,这些20年前的预言基本一一实现。
(3)Dell推出“直销”(Build to Order)模式,客户网上下订单“定制”PC软硬件。“直销”模式下,戴尔从接到订单到发货,仅用4天,当时行业平均水平为10周。“直销”模式下,戴尔极大降低了库存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使戴尔产品在价格低于IBM同类产品 40%的情况下,仍保持盈利。1995至2006年,Dell销售额从53亿美金飙升到430亿美元。
1995年,我们的BAT在哪里?马云、马化腾们的成功完全没有借鉴这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可能性很小,但现在好像没有人质疑BAT的“原创”精神。
“跨界”(将产品或服务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部门引入并结合自身情况成功应用)本就是最大的创新源泉。
第五宗罪:暴饮暴食
很多企业的研发管理干部认为:研发项目越多越好、研发设备利用率越高越好、研发立项越早越好……这些都是研发管理中常见的“暴饮暴食”现象。
产品开发的谬论1:研发项目越多越好
以Motorola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项目的精简,研发的效率(成功发布)显著提升,其原因就是“资源聚焦”,这也是华为公司成功的法宝。
产品开发的谬论2:高利用率产生高效率
按照统计学“排队理论”,基于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得出:随着研发资源(人员、设备)利用率的攀升,项目“延时”将显著提升。
当资源利用率从80%上升至90%:“等待时间”翻倍;
当资源利用率从90%上升至95%:“等待时间”再次翻倍.
基于研发活动的“特点”(不确定性高),管理者不应采取与管理生产活动(重复性高,不确定小)相同的措施,而必须给予研发相当的冗余空间,如Google允许研发人员20%的时间用于“工作以外的”活动。
产品开发的谬论3:越早启动项目(产品研发),越早完成
在项目资源(人力、物力)尚未就位的情况下,过早启动项目,会导致项目的不断延期,进而导致各种成本的不断攀升。
更大的弊端则是因为项目的延时,市场竞情不断变化,立项时的各种“假设”可能不成立,进而导致项目的失败。
第六宗罪:傲慢
研发技术人员常见的傲慢现象有:
o 技术专家自居,看轻工作伙伴(测试、采购、销售……)
o 创新专家自居,“鄙视”企业原支柱产业
o 企业核心自居,忽略重要干系人
研发技术人员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包括企业原有支柱产品研发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企业的创新需借助原有的资源(市场渠道、技术积累、产品协同Synergy)。“傲慢”是创新的毒药,企业全员,尤其是研发技术人员必须克服。
第七宗罪:急功近利
创新是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急于求成往往会扼杀创新的萌芽。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企业必须给“创新”以足够的耐心与信心。
我们以腾讯发展的几个瞬间,来看一下“急功近利”是如何扼杀创新的。
有分析指出,如果2001年,李泽楷未转让其旗下的腾讯股份,其个人资产将超越其父李嘉诚。而如果在腾讯创业之初有一些“更有耐心”的机构给予其资金支持,腾讯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
以上是对研发创新7宗罪的一些个人见解,这里笔者提醒企业在研发创新中要注意避免发生以上问题,并建议企业注重研发项目的层次均衡发展,保持创新动力。